浙江省体育老地名文化特征及保护传承研究:体育老地名是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历史文化悠久,地理环境多样,体育老地名资源丰富。文章旨在研究浙江省体育老地名的文化特征及保护传承路径。结果表明:古代浙江体育老地名,铭记了垂钓、龙舟、射击、射箭、击剑、武术、棋类、踏青等类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回荡着历史的桨声剑影、觞光棋局,吴越遗韵特色明显。近代浙江体育老地名,主要有体育学堂、体育场馆、棋类俱乐部等,中西体育文化交融,彰显着先辈体育救国的梦想和追求。体育老地名由人而名、由地而名或由事而名。在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其保护面临着剧烈冲击。体育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主要有:挖掘整理体育老地名信息建立数据库,将其纳入各级各类保护名录,体旅融合迭代升级其体育文化功能,创新复活一些消失的体育老地名。
老地名,又称历史地名,一般指五十年以上的历史悠久的地名。老地名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是历代先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在逐步消失。
本文所谓体育老地名,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得名的与体育相关的历史地名,如体育活动及比赛场所、体育器材生产场所、体育教育培训场所等的名称。浙江历史文化悠久,地理环境多样,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率先萌生和发展的地区之一。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游水、舞剑、射弩、划船等体育活动已广泛开展,并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秦汉以来,浙江的体育活动与时俱进,内容更加丰富多姿,弦歌不断,屡奏华章。体育地名铭记着五千年浙江体育的历史和发展轨迹,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体育地名文化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例如,赵星等研究了我国古代体育地名文化的特点,陈优君等 探 析 了 基 于 地 名 载 体 的 传 统 体 育 文 化 传承;Rusu探讨了全球1458个足球场名称命名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球星、赞助商等。然而,关于浙江省体育地名文化及其保护,尚鲜见报道。本文拟系统梳理浙江省历代留下的体育老地名,分析其文化特征,探讨其保护与传承路径。
浙江是有名的江南水乡。跨湖桥遗址,曾出土了世界上迄今仅存的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几千年来,游水、泅渡、划船、钓鱼等水上体育活动,生生不息,充分体现了“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吴越文化的特点。位于桐庐县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因东汉名士严光(字子陵)在此隐居耕钓得名,已被列为属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垂钓得名的地方还有临海市钓鱼亭村、洞头县钓鱼台(岬角)等。浙江是龙舟竞渡的故乡,据闻一多先生所著《端午考》,端午节龙舟竞渡这个风俗来源于南方吴越等民族的图腾崇拜。龙舟竞渡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是南方水乡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因龙舟竞渡得名的地名有苍南县龙船埩村、鹿城区眺舟桥和划龙桥、洞头县龙船礁等。
古代浙江先民,早已使用弓箭从事渔猎经济生活。古代的射是“六艺”之一,为戎所需,也是礼仪活动的需求。传说唐末五代时吴越王钱鏐,勇猛异常,力气过人,他组织万名弓箭手射退潮神平了水患,杭州直箭道巷、横箭道巷,就是为了纪念钱王射潮的壮举所取地名。东阳市彤弓村,祖先是武举,善弓箭,村以弓靶(“彤”字表示红色的靶点)取名彤弓。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绍兴、长兴等地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可见当时铸剑术的发达。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在中国古代遥遥领先,涌现了众多的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能手,流传着许多关于剑的美丽故事。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的记载,不少名贵的宝剑都出产于吴越之地。浙西南龙泉市,地因剑名。相传,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此铸成“龙渊”“太阿”“工布”三神剑,就池水淬之,剑化龙飞去,地名故称龙渊。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建县,为避唐高祖李渊讳,定名龙泉县。绍兴市柯桥区剑灶村、铸浦岙、日铸岭等地名,都得名于其曾为欧冶子铸造青铜剑的宝地。德清县莫干山,得名于春秋末年铸剑佳偶莫邪、干将献身铸成宝剑的故事。
浙江是尚武之邦,一些地名也反映了古代民间习武、练武十分活跃。如杭州市十五奎巷,相传为“十武魁”之谐音,传说明嘉靖中,巷人多习射骑,科举考试得武举十人,故有此名。位于浙江省三门县的健跳镇,自古为海防重镇,明洪武二十年设千户所,并筑城。“健跳”含将健兵勇活跃蹦跳之意。古代供士兵操练用的体育场地称“校场”(或称教场、演武场),浙江教场历史悠久,设置普遍,可追溯到晋代。到清代,嘉兴、绍兴、衢州、处州等四府所属全部33州县均有设置。杭州教场路、乐清县教场村、洞头县校场村等,皆因古时为部队练兵场而得名。
衢州烂柯山,被世人推崇为围棋圣地,源于观棋烂柯的典故。梁朝任防《述异记》卷上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 何不去? 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石室山遂改称“烂柯山”。衢州市柯城区,也因王质遇仙的传说而得名。临安区庆仙村的得名,源于类似传说。
嘉兴当湖:围棋历来为一种高雅的竞技体育项目。范西屏、施襄夏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名震全国浙江籍置围棋国手,他俩而立之年,于1739年,在嘉兴平湖(又称当湖)下了精彩纷呈的13局棋,现存10局谱,史称“当湖十局”,时至今日仍然是后人增长围棋技艺、研究围棋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郊游踏青,习俗已久。绍兴市柯桥区兰亭,因书圣王羲之曾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聚半岛综合体育电子游戏,赋诗,流觞宴饮,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兰亭集序》而成为一处体育地名的活化石。
可见,古代浙江的体育地名,铭记了垂钓、龙舟、射击射箭、击剑、武术、棋类、踏青等类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回荡着历史的桨声剑影、觞光棋局,吴越遗韵特色明显。
近代,西学东渐,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器械体操、田径、球类、运动竞赛以及西方体育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同时,固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仍普遍流行,尤其是武术、棋类活动。从而,孕育了一批中西体育文化交融的有时代特色的体育地名,激荡着先辈体育救国、体育强国的梦想追求。
从1844年起,西方教和天主教教会陆续在浙江省宁波、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地办了一批学校。这些学校一般会在课外开展西洋体育游戏活动,开创了浙江省近代学校体育之先河。20世纪初,浙江各地陆续兴起由浙籍先贤地创办的新式体育学堂。
绍兴大通学堂:位于绍兴城内府山麓古贡院豫仓,由吕公望、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先驱于于1905年创办,勇开中国师范教 育 体 育 专 修 科 之 先河,开设有兵式体操、器械体操、琴歌等课程,尤重兵式体操,是清末团体光复会活动中心,辛亥前夕皖浙起义的重要据点。
台州耀梓体育学堂:为响应绍兴大通学堂,1907年,台州耀梓体育学堂诞生于临海,校址在台州校士馆(今临海人民小学所在地),在发展体育教育的同时,成为光复会传播思想、培养人才的摇篮。后来,这所学堂改名为耀梓师范学堂,在190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私立浙江体育学校:由沈钧儒和吕公望先生于1912年发起倡办,至1933年因时局动荡、经济拮据而停办。该校以教授体育学术、培养健康之体育人才为宗旨,以“勤静敬奋”为校训。共办29期,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学校培养出不少运动员,1922年组队的“一字”篮球队,社会影响大,名扬江、浙两省,领队周剑飞更是浙江地区家喻户晓的篮球名将。193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时,代表浙江参加游泳比赛,翌年9月第二届省运动会上,获得十项全能冠军的张绳宽,就是该校学生。此外,很多学生毕业后转入军界(北上进保定军校,南下入黄埔军校)和警界(进警官学校)。校址经数次迁徙,从开办初的普安街(今所巷附近),迁到板儿巷,又迁羊市街,最后搬到城隍山(即吴山)。
私立浙江女子体育学校:由辛亥时期的女子敢死队队员武问梅于1919~1920年间创办。校址设在杭州清波门六官巷内,学生近百人。数年后因经费缺乏等原因停办。
中国体操学校:是留学日本回国的浙江南浔籍近代体育教育家徐一冰等6人于1907年创办于上海的一所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1920年,徐一冰将该校迁至故里湖州南浔镇,校址设在南浔西栅西庄村。新建校园地广50亩,建筑了礼堂、教室、办公室、寝室、饭堂等教学与生活用房,辟有田径场(兼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该校共办20年,毕业生1531人,其中不少是中国近代体育很有影响的人物。
私立浙东体育专修学校:1920年由浙江体育学阙门斗富桥头,利用台州公所的空地上课。1922年初迁到孔庙(现兰溪二中),1923年下半年迁入严氏祠堂(今兰溪二中宿舍及其附近)。课程有体育学、田径、球 类、拳 术 等,以 武 术 和 兵 操 为 主。学 校 至1931年停办。十多年间,该校培养了一批热心服务于金华各县的体育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些有才干的体育人才。
随着近代体育运动的逐步开展,各种大型民众体育运动会日益增多。早期,由于运动场地稀少,一般都借用当地的校场。如杭州市梅东高桥大营盘操场、绍兴城外大校场、宁波大校场和温州永嘉西校场。后来,各地陆陆续续建设了一批体育场地。
浙江省公众运动场:1919年,在杭州新市场湖滨路(即今湖滨路和南山路交汇处)设“省立公众运动场”,场内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一个不足400m一圈的小型田径场以及一个跳高、跳远合用的沙坑。1929年归省立民众教育馆。
浙江省立体育场:1929年,为在杭州举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国民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将杭州梅东高桥东侧大营盘(此地原为清末陆军大营盘,时为浙江陆军第一师营房)改建为体育场,初名“国立杭州运动场”,1931年12月移交给浙江省,称为省立体育场。为时期浙江省第一至六届省运会和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地。杭州市的体育场路、健康路就是1930年省立体育场建成后启名的。
浙江省国术馆:1929年成立,致力于培养各类武术人才,“强身健种,自卫卫国”,首任馆长为省主席张静江。馆址先后位于杭州慈幼路和北山街上的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馆址。1930年招收第一批学生,1937年冬因日本侵略者占领杭州而停办。开馆八年,除了传授各种流派拳种套路外,还对高层次武术技艺,如拿、摔、打、跌等均予培育。同时,开设文科、军训、体操和医药(针灸、伤骨科)等教学,为群众学习、普及国术。
杭州喜雨台茶楼棋类俱乐部:喜雨台茶楼创办于1913年前后,为嵊县人裘子才所开,是期间杭州市茶棋文化的中心,位于前延龄路花市路口。登“喜雨台”下棋,要有一定的棋力,如期间的著名棋手张观云、关春林、李友三、刘忆慈等,皆为喜雨台常客。
以古代名人喜好的体育活动场所或特长的某种体育器材生产场所而得名。如桐庐严子陵钓台因东汉高逸之士严子陵垂钓修心之处而得名,德清莫干山则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名家莫邪、干将夫妇曾呕心沥血在此铸剑而得名。这类地名为数不多,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体育活动或体育教育培训场所的所处地域命名的体育老地名。如古代的 XX市(县)教场路/村,近代的体育学校如浙江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南浔校区),私立浙东体育专修学校、台州耀梓体育学堂等以及近代的体育场馆,如浙江省公众运动场、浙江省立体育场、浙江省国术馆等,也包括杭州市的体育场路等。
因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体育事件、体育活动、体育传说等得名的体育地名。如龙泉市、烂柯山、柯城区、杭州十五奎巷、东阳市彤弓村等等。
体育老地名,是地方体育文化的活化石,铭记着特定的体育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有些沿用了成百上千年,知名度较大,指位性较强。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一些体育老地名得到沿用,如龙泉市、严子陵钓台、莫干山、烂柯山、杭州市体育场路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很多体育老地名随着实体的消亡不断消失,如据浙江省体委统计:1983年仍在沿用 的 1949 年 前 建 设 的 体 育 场 地 有 237 处,到1995年末,就仅剩余34处了。包括近代的很多体育学堂、公众运动场等,实体和地名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多次变更。此外,由于少有开展专题普查,体育老地名文化保护还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重视不够、保护路径和机制不够完善等,也相当程度制约了体育老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应进一步挖掘整理体育老地名信息,建立数据库,将其纳入各级各类保护名录,体旅融合迭代升级其体育文化功能,创新复活一些消失的体育老地名,使宝贵的体育老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首先,各地文化与体育职能部门,可对当地的体育地名开展专题普查,摸清其体育地名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状况,并建立体育地名数字档案馆,以信息化的手段赋能体育地名保护。其次,打造体育地名宣传教育平台,将当地体育地名文化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公众号、小程序等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体育地名。再次,体育地名与虚拟技术有效结合,构建数字信息化的体验场,让更多人在虚拟技术场景下身临其境,更直观地体验体育地名承载的传统体育文化。
烂柯山已列入衢州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五奎巷已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百年古(老)街地名文化遗产。莫干山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严子陵钓台已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绍兴兰亭和大通学堂都已分别先后被列入浙江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来,应进一步将更多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如杭州市体育场路等,列入各级各类保护名录,尤其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依托体育老地名文化资源,浙江纷纷探索体旅融合之路。如衢州举办“衢州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龙泉市举办“浙江省龙泉论剑武术大赛”并建设“龙泉宝剑”体育特色小镇;绍兴于每年三月三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嘉兴平湖建设了“当湖十局”围棋主题公园并举办了“浙江平湖·当湖十局杯”中国围棋快棋赛等等。这些,都让体育老地名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有体育老地名文化资源的地方,也应尽可能创新性地发展体旅融合,更充分地彰显体育老地名的社会文化价值。
对一些因行政区划调整、城乡建设、自然原因等导致消失的体育老地名,视情采集其在消失前地名文字和音像视频等信息保存至地名个体档案。在原址适当位置设置相应的标志物,标识地名的相关信息,并视情采用派生、移植等复活方式在同类新生地名命名中使用,以延续历史文脉。如在南浔文园徐迟纪念馆,可适当增加关于其父徐一冰先生所创办的中国体操学校(南浔校区)相关内容的展示;在中国棋院杭州分院的中国围棋博物馆,可适当增加关于棋类地名文化的展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