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长沙体育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稳增长、创品牌,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为建设现代化新长沙贡献体育力量。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身氛围更加浓厚,体育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健身指导更加科学,国民体质更加健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着力完善县、镇(街)、村(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提质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5人,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达6000人以上。
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根据长沙市体育局、长沙市发改委制定的《长沙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小区品质提升行动,统筹建设社区健身场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复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与农村“30分钟健身圈”,县域内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规划建筑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
统筹规划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到2025年全县新建、改扩建室外运动场30个以上、智慧社区健身中心35个以上,升级换代一批村(社区)智能体育健身器材,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改造。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完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每年对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使用进行评估督导。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市场化运营。
坚持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经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活动供给。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健身走(跑)、工间操、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积极培育击剑、汽摩、马术、网球、射击、攀岩、射箭、电子竞技、轮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健身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扶持和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根据长沙县特有的区位优势与地方特色,围绕松雅湖打造环湖自行车赛、环湖半程马拉松赛、环湖夜跑等赛事活动,创建“一县一品”全民健身主题特色体育品牌,全力推动各镇(街)按照“一镇一品”要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及项目建设品牌,提高长沙县特色体育影响力。
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活动,支持各镇(街)、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等开展线上健身培训、科学健身知识讲座、线上赛事活动等居家健身服务。鼓励体育明星、健身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传播,普及运动健身知识半岛综合体育电子游戏。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注册、审核、晋级、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持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每年不少于300人;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等专业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多层级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特色化品牌。
以县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形成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全县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20家以上。重点加强镇(街)、村(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培育规范网络健身组织、草根健身组织健康发展,推动运动项目和人群体育协会向镇(街)延伸,各镇(街)至少建立1个体育社会组织,各村(社区)至少设立1个健身指导服务站点。
推动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健身组织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承接体育赛事活动和运动项目培训。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加快形成“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优质、具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传统型体育运动项目和具有消费引领型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遵循新型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体育经济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实现户外活动体验、体育培训、亲子娱乐、赛事活动、企业团建、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等功能的集成。全力扶持乐运魔方打造体育创业示范孵化中心,鼓励创新创业,发展体育人口,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市场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推动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通过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环节,开展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县体育、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学校体育赛事和U系列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校、县、市、省)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持续实施中小学生暑期免费游泳和免费培训活动。
促进“体旅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体旅”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加强医疗机构、体质测试站点、社区康复健身设施建设,建立健康跟踪监测体系,推动形成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构建体育与旅游融合、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打造一批“体旅融合”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以乐运魔方、星沙全民健身中心、东方·韵动汇为重点,探索“体旅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各镇(街)地方特色体育,打造单项体育项目产业集群和体育特色类景区。
促进“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坚持树立“大健康”理念,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鼓励社区医疗机构与社区健身指导站联合开展康体服务。推进“体医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救助。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重点事项纳入县级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政策保障。保障财政资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以及体育产业从事企业同等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体育企业(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强化体育用地保障,解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难的问题。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做好体育用地预留。鼓励开展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体育设施建设用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互联互通,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整合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专家资源,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为全民健身提供智力支持。培养社区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群众赛事活动组织、体育社团管理、体医养融合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积极稳妥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
(四)加强监督考评。健全监督考评体系,从严从实考核,督促工作任务落实。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对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